1(4)-8-2017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2017年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8-06-14   浏览次数:675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2017年工作年度报告


2017年,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谋划发展,以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有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艾瑞深校友会高校排名进位28个位次,软科2018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名列212位。

一、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1.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渐壮大。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新引进高层次人才27人,柔性引进“,某高层次人才”2人,获批“某某高层次人才”6人,选派66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历进修和访问培训。加快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培养,获批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北省青年科技晨光计划”1人;组织推荐“湖北名师工作室”2个,申报“某某某高层次人才”2人;修订“某某某某高层次人才计划”,已申报岗位44个。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出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认定与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2.学科建设力度加大。加大重点学科(群)经费投入,强化校级重点学科(群)绩效管理,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教师教育学科群通过中期检查。新立项建设2个“十三五”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和重点学科基本覆盖每个学院。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积极谋划“一流学科”建设。重视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规模有所扩大,合作高校和专业有望进一步拓展。全力推进申硕工作,虽未成功,但积累了经验,明确了努力方向。

3.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改善平台条件,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服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新增省教育信息发展中心为协同单位。成立校科协,拓展科研申报渠道。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显著增加,获批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部级2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取得突破,省社科基金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再次获得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横向科研到账经费大幅增长,科研总经费突破1000万元,同比增长257%

二、全面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1.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实施“课程建设年”活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成2017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2306门课程新的教学大纲;建立“课程组”,深化课程改革,课程设置与职业需求接轨,课程名称与国际接轨,实行学生成绩单双语显示、绩点折算;新建230门网络课程,110门课程依托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与企业共建“师苑课栈”已录制3门在线课程,1门获批“湖北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继续推进考核方式改革,每个专业至少1门核心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全校性公共课程全部建立数字考试题库,推行无纸化考试。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新增240万省级专项经费,8项教学改革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2.专业和课程更加优化。开展审核评估评建,对未评估的24个本科专业进行自评与整改,基本完成阶段性评建任务适应市场需要,新申报 2个本科专业,撤消1个本科、6个专科专业,以本科为主体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且初步形成六大专业集群。加强专业团队建设,调整14个、新确定4个本科专业负责人。新增3个学士学位、2个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更加丰富。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新建222门课程,开设31门次网络通识课,引进21门次尔雅通识课、10门次高校邦网络通识选修课、33门次“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混合式教学课程,全校课程信息化程度达到27%。强化实践教学,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全年开设339门实验课程、3823个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100%;强化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建成241个实习基地,获批1个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17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3.创新创业教育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运行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研发和孵化工作新机制,建立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支持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获1项省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404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3项。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1项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申报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0项、国家级12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新引进创业项目47个、在孵项目68个、注册企业47家、6个创业项目获省级扶持,被省人社厅评为“省优秀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4.招生就业平稳有序。2017年新增本科初始计划343人,增加近13%;录取普通本专科生4303人(本科3003人,专科1300人),圆满完成招生计划;实际报到4131人(本科2903人,专科1228人),报到率96%。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本文史、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分别高出省批次线107分和114分;英语专业继续在一本招生,文史、理工类录取最低分分别高出省一本批次线6分和9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8.8%,协议就业率69.35%。师范生从事教育行业占师范毕业生人数的35.84%,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占本科毕业人数的10.68%,较上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三、拓展开放办学渠道,服务社会功能逐渐增强

1校地校企合作成效突出。创新创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培养创新人才。教科院在光谷区域教育单位实施一校一专业一品牌项目,与武汉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计算机学院成立校企理事会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中心”,新增28名“企业导师”。外国语学院与企业共建“泛亚班拿方向班”。数经学院与企业组建“大数据产业学院”,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物机学院与企业共建湖北省VR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蓝鸥科技合作的产学协同育人项目,获教育部“校企合作优秀成果奖”。

2.国际交流合作成绩喜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招生129人,较2016年增长一倍。对接美国、德国、爱尔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外高校师范教育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6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和省教育厅青年教师项目,6名教师赴新西兰理工学院开展双语课程研修,1人参加教育部西部校长培训项目。学生借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出国留学13人,其他渠道出国留学26人。52名学生参加赴美带薪实习、赴日研修实习、海外游学和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

3.社会服务工作成果丰硕。开展“国培计划”、远程网络培训、“送教下乡”等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校长6352人。组织7000多名学生志愿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校团委连续第三年获评全国“三下乡”优秀单位,“快乐童心支教计划”获评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社会实践团队7项作品获评团中央“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奖。选拔9名学生到西部服务,西部项目办被省团委评为“优秀项目办”。超额完成征兵任务,获评“全省大学生征兵工作突出高校”。圆满完成年度“三万”工作任务。

四、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综合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1.内部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健全党委行政议事决策机制,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完成新一轮机构及职能设置,内部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深入推进校务公开,不断健全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活力,召开各种座谈会,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更加畅通。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开展。科学编制财务预决算,获省级部门决算考核良好等次,居省属高校先进行列。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被省财政厅评为资产管理工作考评优秀单位。规范招投标工作,全年招标采购项目135个,预算金额4340万元。加强审计监督,完成工程结算审计1069万元,审减率11.9%。理顺校园物业管理关系,完善拓展后勤服务。《班主任之友》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量排名第八。《当代经济》杂志整体品位提升,《学报》获评省第十届优秀期刊。继续教育超额完成创收任务,学业综合评价受到省考试院肯定并推广。深化综治平安校园建设,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校园总规修编,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启动事业发展项目库建设,评审确定23个项目入库。全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98.09万元。人才公寓二期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北门围墙完成还建。图书馆中央空调多联机项目已启动,玻璃幕墙维修完成论证并形成方案。开展校园环境整治,调整优化校园景点改善外教和留学生生活条件,改造3栋学生宿舍厕所,完成4000平方米校舍防水处理和多栋校舍装修改造。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功能,开通学科服务群,建设互联网创客中心。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出台接受捐赠管理及奖励办法,校友和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发展的机制初步建立

3.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开展政策宣传和数据测算,完成社保预登记,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并轨工作。完成离退休教职工增资工作,年人均增加养老金3000元。用足用好工会福利政策,有效解决离退休教职工慰问物资经费问题。开放“教职之家”,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过生日、送祝福”活动的慰问标准由120元提高到170元。关心帮扶困难职工,发放各类补助5.9万元。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765万元,1.35万人次受益195人次服兵役学生享受学费代偿242.2万元。依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首义师苑还建房完成办证手续,77户已办不动产证;卓刀泉校区完成拆迁工作

五、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扎实成效

1.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安排部署,组建宣讲团,细化宣讲方案,分层分类开展培训,推动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教育入脑入心。聚焦巡视反馈意见,开展五个专项整改,落实“见底清零”要求,基本完成44个整改项目,切实把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改进作风、推动工作、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发展成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分类提出“三带头”要求,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关键少数”并向支部延伸。完善党建制度,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开展支部书记专项培训,选派教师党支部书记参加“双带头人”培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启动中层干部换届调整工作。严格党员发展质量,规范发展程序,全年发展党员580人。

2.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牢固更加鲜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课堂和互联网等阵地管理,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利用节日契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校园文化艺术节和社团巡礼节两条核心主线培育校园文化品牌,初步形成“一院一品”校园文化格局。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校园贷主题宣传服务月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消费观念、远离非法校园贷,荣获优秀宣传单位称号。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年在各主流媒体发表外宣稿件133篇,大学生新闻实践获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22项,新闻宣传工作获省高校新闻协会表彰。加强师德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1人荣获“湖北省十佳师标兵”称号并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再次获评“全省文明单位”。

3.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新态势。分解惩防体系建设年度任务,完善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强化痕迹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传导压力,扛实抓牢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党风廉政警示大会、《准则》《条例》学习培训等各类廉洁教育活动,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紧盯重要时间节点,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治理,推动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受理并及时处置信访举报9件,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复。加强受处分干部教育管理,回访和帮扶教育29人次。在全省高校率先建设标准化谈话室、监控室,受到省纪委肯定。深化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执纪问责,全年立案4件,党纪政纪处分3人,组织处理3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